权欲:从三支一扶到省委大院

权欲:从三支一扶到省委大院

歪倒 著
  • 类别:都市 状态:连载中 主角:高远雷自强 更新时间:2025-07-02 13:02

正在连载中的都市生活文《权欲:从三支一扶到省委大院》,是作者 歪倒精心力创完成的,本书主角有高远雷自强,故事无广告内容为:一个五十来岁的壮汉在村委会当众发火,其他人面面相觑。高远没有争辩,只是在会后找到那位村民——李二娃……

最新章节(第1章)

全部目录
  • 东升乡的山,从来不是看着远。

    它就在那儿,横卧在冬日的阳光下,影子像老牛脊梁,冷冷地压住整个山坳。

    临近腊月,年味还没登门,乡**里却已忙开了。县里下拨了一批春节慰问物资:米、油、棉被、电暖器。乡里分得不多,得先送到最困难的人手里。

    “今年我们换个方式,不搞集中发放,自己去走一趟。”雷书记在会上说,“各村定名单,干部亲自送上门。”

    话音刚落,办公室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村里贫困户多,分布散,山路远且烂,真下去一趟,来回就是一天。

    高远却举了手:“雷书记,我想去卡子寨。”

    会议室里静了一秒。

    有人低声提醒:“那地方最远,来回至少三十里山路。”

    “我去。”高远重复一遍,语气平稳。

    雷书记看了他一眼,笑着点头:“好,那就让小高带队。”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乡里的三轮车就拉着慰问物资到了大门口。高远和老文书老邓、民政干事马兰三个,分头清点装包,一袋袋大米、一桶桶菜油,再配上对联和慰问卡。

    去卡子寨要翻两道山,车子开不进去,只能步行。

    高远主动背上最重的那袋米,六十斤,肩膀一沉,他咬咬牙没吭声。老邓在后面笑道:“年轻人嘛,有劲。”

    山路蜿蜒,时断时续。走到半山时,天已正午,太阳照不透山雾,风从林缝穿过,吹得人鼻头发酸。

    他们走了两个小时才见到第一户人家——木头垒起的吊脚楼,屋门开着,屋里坐着一位白发老奶奶,正在炉灶边炒包谷花(包谷花是黔州方言,就是爆米花的意思)。

    看到他们背着东西进门,老人愣了一下,随后颤巍巍站起身。

    “是**来的哇?”

    高远笑着点头:“我们是东升乡的,来给您送年货。”

    老奶奶站在门槛上,两只浑浊的眼睛盯着高远手里那袋米,忽然红了眼圈,声音哑哑的:“多少年……没人来了。”

    她双手接过慰问卡,看了许久,像捧着年画,又像捧着一张从未收到过的信。

    那一刻,谁都没说话。

    老邓把油摆好,马兰帮她把被子抖开晾着。高远则蹲下身,把老人屋后的柴火棚清理了一遍,还检查了厨房灶台是否通烟。

    “婶儿,您家饮水还方便不?上次村里说要给你接水管了。”

    “唉唉唉,方便,早接了!”老人脸上终于露出一点笑,“你们真是好人。”

    临走前,老人把几颗山核桃硬塞给高远,“没啥好东西,你拿着吃。”

    他推辞不过,轻轻收下。

    他们接着走了五户,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困难户。有个独居的瘸腿老汉连裤子都穿不上,听说是乡干部来了,匆忙从炕上拽了件棉袄,披着就爬到门口。

    “我还以为又是要收账的。”他嘴上说着,眼里却湿了。

    山里人不会说话,却把感情写在脸上。

    走到最后一户时,天色已暗,风夹着寒气吹得山顶松枝作响。村口的小路已被雨水冲出一道深沟,几人蹚过去时,高远一脚踩滑,整个人扑倒在泥里。

    膝盖狠狠磕在石头上,他脸都白了。

    马兰吓了一跳:“小高,你没事吧?”

    他咬着牙站起来:“没事,走完这家就回。”

    老邓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只默默把那桶油接过来自己提着。

    最后一家,是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听力不太好。高远一进屋就跪在火塘边,用手语和她比划半天,才让她明白是**送来过年的。

    老太太把米抱在怀里,抬起头,牙齿几乎掉光了,却笑得像个孩子:“谢谢……谢谢国家,谢谢小娃。”

    下山时,天已黑。路更滑,高远一瘸一拐,肩头、膝盖都湿透了。

    快到山脚时,他没忍住,轻轻倒吸一口凉气。

    老邓忽然停下脚步,说:“小高,今天你干得不错。”

    “这都是我该做的。”他挤出一个笑。

    “不是每个人都能背着六十斤米走这么远山路,还能摔了继续走完任务。”老邓顿了顿,“你这股劲儿,我服。”

    晚上九点,他们回到乡**。高远坚持把每户情况整理成笔记,写了八百字的走访小结,逐户列出急需改善的问题。

    第二天早上,这份手写报告摆在雷书记桌上。

    雷书记看完,没说什么,只是用笔在“高远”名字下画了个圈。

    晚上,雷书记找副书记吴爱民私下聊天时,说了一句:

    “小高这娃,扛事儿。能下山,也能上楼。得慢慢栽培。”

    那几天,乡**里人看高远的眼神变了。

    原来只是“那个愿意加班的大学生”,如今成了“干事不惜命的小高”。

    连门卫老刘都多给他打了一勺饭:“小高啊,你来咱们黔州是真干了实事啊。”

    高远夜里照例写日记,字迹比往日更沉稳:

    “米和油是物资,但更是信号。走进寨子,是把温暖送进屋,也让他们看见我不是路过的。我留下来,是为了这些眼泪能化作信任,而信任,是我真正的起点。”

手机上阅读

请扫二维码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