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

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

三星堆的楚文雄 著
  • 类别:重生 状态:连载中 主角:林宇曹操王青 更新时间:2025-05-21 19:04

穿越重生小说《谋定天下:穿越成曹操》,代表人物林宇曹操王青,演绎关于仇恨和爱情的精彩故事,作者三星堆的楚文雄近期完成编著,主要讲述的是几人互相见礼后,郭济好奇地问:"听闻曹兄是今年太学的优秀生之一,不知曹兄对经学有何见解?"……

最新章节(第1章)

全部目录
  • 半月前舅舅夏侯庄的到访,给曹府带来了一股活力。林宇不仅与久别重逢的弟弟曹德培养了感情,还与表弟夏侯惇、夏侯渊建立了良好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夏侯庄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朝廷与军队的内情,这对他未来的计划至关重要。

    这一天,林宇早早起床,整理着自己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想。自穿越至今已有半个月,他已经基本适应了十二岁曹操的身份,也对这个时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公子,老爷请您去前厅。"王青在门外轻声通报。

    "知道了,我这就去。"林宇放下手中的竹简,整理衣冠后向前厅走去。

    前厅中,不仅有父亲曹嵩,还有舅舅夏侯庄和一位面容严肃的中年文士。林宇见状,恭敬行礼:"父亲,舅舅。"

    "孟德来了。"曹嵩面带微笑,指向那位陌生的文士,"这位是太学博士韦贤先生,今日特来考校你的学问。"

    林宇心中一动。这应该是曹嵩安排的一次学业考核,想看看自己这个"儿子"最近的学习情况。这正是展示才华的好机会,但也需要把握分寸,不能表现得过于惊世骇俗。

    "孟德见过韦先生。"林宇恭敬行礼。

    韦贤抚须微笑:"久闻曹公子天资聪颖,今日特来指点一二。不知公子近来读何经典?"

    "回韦先生,孩儿近日研读《论语》、《孟子》,也略览《周易》、《尚书》。"林宇谦虚答道。

    韦贤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能同时研读如此多的经典,已属难得。那我先考考你《论语》如何?"

    "请先生考教。"林宇恭敬道。

    "《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请解释其义。"韦贤正色问道。

    林宇思索片刻,答道:"孔子开篇即言学习之乐,表明修身治学乃人生第一要义。'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贵在坚持与实践;'有朋自远方来',说明君子应广交天下志同道合之士;'人不知而不愠',教导我们应淡泊名利,不因不被认可而忧愠。这三句话,实则揭示了为学、交友、修身三大人生要义。"

    韦贤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显然没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他又问道:"那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林宇沉思片刻,从容答道:"为学是基础,交友是途径,修身是目的。通过勤奋学习,广交良友,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而修身之后,又能更好地为学与交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韦贤微微点头,眼中的惊讶更甚:"见解独到,不似常人。那我再问:《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言何解?"

    林宇答道:"此言道出君子与小人的根本区别。君子虽各有立场,但能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小人则强求一致,表面附和,内心不和。这也告诫我们,治国理政应兼听并观,包容不同声音,而非强求一律。"

    话音刚落,不仅韦贤,连一旁的曹嵩和夏侯庄都露出了惊讶之色。一个十二岁的孩童,竟能将经典与治国理政联系起来,这已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韦贤继续考问了几个问题,林宇都对答如流,既展现出扎实的基础,又流露出超越年龄的思想深度。

    "了不起!"韦贤赞叹道,转向曹嵩,"司空大人教子有方啊!令郎不仅熟读经典,而且理解深刻,思想成熟,实为难得的奇才!"

    曹嵩面露欣慰,但眼中也闪过一丝疑惑,似乎对儿子突如其来的才华感到些许不解。

    "韦先生过奖了。孟德虽有些天资,但离真正的奇才还差得远。"曹嵩谦虚道,但语气中掩饰不住的骄傲。

    韦贤正欲再说,夏侯庄突然开口:"既然考过了文,不如也考考武如何?我这两个儿子夏侯惇、夏侯渊自幼习武,正好与孟德切磋一番。"

    林宇心中一紧。如果是单纯的身体对抗,以他现在十二岁的身体,恐怕难以胜过同样习武的表弟们。但他转念一想,武艺不仅仅是蛮力,还包括战术与谋略。这倒是个展示才智的好机会。

    "好啊!"曹嵩欣然同意,"正好看看孟德这段时间是否偷懒了。"

    韦贤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文武双全才是真正的奇才,让我们去看看吧。"

    一行人来到府中的练武场,夏侯惇和夏侯渊已经在那里等候。看到林宇一行人到来,两人立刻行礼问好。

    "表兄!"夏侯惇热情地打招呼,眼中闪烁着战斗的渴望。虽然年仅十一二岁,但身形已显矫健,眼神坚毅。

    "今日想与表兄切磋一番,不知表兄可否赐教?"夏侯渊拱手问道,语气恭敬中带着一丝自信。

    林宇微笑回应:"正有此意。不过我文弱书生,恐怕难以匹敌两位表弟的武艺。"

    "那就三局两胜,你们轮流与孟德对决。"夏侯庄提议道,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第一场,林宇对阵夏侯惇。夏侯惇虽年幼,但身手矫健,攻势凌厉。林宇虽有现代搏击的知识,但肉体毕竟年幼,力量与速度都有限。一番缠斗后,林宇不敌夏侯惇的猛攻,被他一个漂亮的过肩摔制服。

    "表兄果然文采出众,武艺略逊一筹。"夏侯惇得意地说,但语气中没有丝毫轻蔑,反而充满了对林宇的敬意。

    林宇拍拍身上的尘土,笑道:"表弟武艺高强,佩服佩服。不过,武艺不仅是力量与技巧,还讲究谋略与智慧。第二场,我想换个方式。"

    "哦?什么方式?"夏侯渊好奇地问道。

    林宇转向夏侯庄:"舅舅,府上可有棋盘?我想与表弟下一盘棋。"

    夏侯庄挑眉:"棋艺也算武艺?"

    "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围棋布局,如同兵法运用,考验的正是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林宇解释道,语气坚定。

    韦贤在一旁点头赞许:"公子说得极是!古人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而棋艺正是沟通文武的桥梁。"

    曹嵩沉思片刻,点头道:"有道理。来人,取棋盘来!"

    不一会儿,仆人搬来了棋盘和棋子。林宇与夏侯渊对坐,开始了一场围棋对决。

    夏侯渊虽年幼,棋艺却不俗,显然也受过良好的训练。但林宇凭借现代系统的围棋理论和战略思维,很快在棋盘上占据了上风。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林宇最终取得了胜利。

    "表兄棋艺精湛,渊甘拜下风。"夏侯渊心服口服地说,眼中闪烁着钦佩的光芒。

    林宇微笑着拱手:"表弟过奖了。棋如人生,胜负乃兵家常事。真正重要的是从中悟得的道理。"

    "好一个'胜负乃兵家常事'!"韦贤赞叹道,眼中满是惊喜,"这孩子不仅有才学,更有大将之风!"

    曹嵩和夏侯庄也点头赞许,显然对林宇的表现非常满意。

    "现在是一胜一负,第三场比什么?"夏侯惇有些迫不及待地问道。

    林宇思索片刻,提议道:"不如来个纸上谈兵如何?我出一道军事谜题,两位表弟合力破解。"

    夏侯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主意!这才真正考验兵法智慧。"

    林宇点点头,在纸上画出了一幅简单的地形图,然后说道:"假设这是战场,我军位于南方,敌军位于北方。敌军兵力是我军的两倍,且占据地势优势。我军该如何破敌?"

    夏侯惇和夏侯渊凑在一起,认真研究起来。两人低声讨论,偶尔在纸上画几笔,显然是在制定作战计划。过了好一会儿,两人终于抬起头来。

    "我们的计策是:分兵两路,一路佯攻正面吸引敌军注意,另一路绕到敌军侧翼进行突袭。"夏侯惇自信地说道。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主力前方设置疑兵,让敌人误判我军实力。"夏侯渊补充道。

    林宇点点头,表示认可:"表弟们的战术确实可行,但还有提升空间。"他接过纸笔,在地图上标注了几个关键点,解释道:"除了你们提到的佯攻和侧翼突袭,我还会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地形,在这个山谷设伏兵;二是截断敌军后路,切断其补给线;三是选择在夜间行动,利用黑暗掩护我军行动。综合这几点,即使敌军兵力占优,我们也有取胜的可能。"

    夏侯庄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转为赞赏:"孟德此言大有道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战术,而是完整的战略思维了!"

    夏侯惇和夏侯渊也连连点头,眼中满是敬佩。

    韦贤更是赞叹不已:"曹公子不仅熟读兵法,更懂得活学活用,实在难得!"

    曹嵩看着儿子,眼中既有惊讶又有欣慰:"孟德,你这些见解从何而来?为父从未教过你这些啊。"

    林宇早有准备,谦虚地答道:"孩儿平日读《孙子兵法》,又听父亲和舅舅谈论军事,略有所悟罢了。"

    曹嵩和夏侯庄对视一眼,眼中都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们没想到,林宇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还能将所学融会贯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孩子天赋异禀,将来必成大器!"韦贤由衷地赞叹道。

    夏侯庄也点头附和:"确实如此。我在军中见过不少将领,很少有人能有如此清晰的战略思维,尤其是这般年纪。"

    "三场比试,孟德虽只赢了一场,但展现出的才智远超常人。"曹嵩总结道,脸上满是骄傲。

    正当众人赞叹不已时,一名家仆匆匆走来:"老爷,门外有客人求见,说是袁氏兄弟求见。"

    曹嵩闻言一惊:"袁绍、袁术?他们怎么来了?"

    "正是袁绍公子和袁术公子,还带着几位年轻才俊,说是专程来拜访曹公子的。"家仆答道。

    林宇心中一动。袁绍和袁术在历史上将成为重要的诸侯,能在如此年轻时就来拜访,显然是有备而来。这或许是一个扩展人脉的好机会,也可能是一场考验。

    "快请进来!"曹嵩吩咐道,随即转向林宇,"孟德,袁家与我们有姻亲关系,他们虽是少年,但家世显赫,你要好好招待。"

    "是,父亲。"林宇恭敬地应道,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会面。

    不一会儿,两个英气勃发的少年在几位侍从的陪伴下步入院中。走在前面的少年约莫十二岁,面容俊朗,举止优雅,气度不凡;身后那位略小一些的少年约十一岁,眉宇间透着一股傲气,眼神中带着审视。在他们身旁,还有两位同龄少年,气质不凡。

    "小侄袁绍,见过曹伯父。"走在前面的少年彬彬有礼地行礼,随即又向夏侯庄和韦贤问好。

    "在下袁术,见过曹伯父。"另一位少年也跟着行礼,但姿态中带着一丝骄矜。

    曹嵩笑着上前相迎:"两位贤侄远道而来,真是蓬荜生辉啊!来,让我为你们介绍,这是我的儿子曹操,字孟德。"

    林宇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在下曹操,见过袁大公子、袁二公子。"

    袁绍上下打量着林宇,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久闻曹家公子天资聪颖,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袁术则带着几分傲气道:"早就听闻曹家有神童,今日特来一见,不知是否名副其实。"

    林宇心中了然,看来袁术对自己颇有几分试探之意。

    袁绍转身介绍身旁的两位少年:"这两位是我们的好友,陈群和辛评,都是颍川名门之后。"

    林宇心中一震。陈群?那个历史上曹魏重臣,设计九品中正制的陈群?辛评虽然名气不及陈群,但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才干的人物。没想到这么快就遇到了这些历史人物。

    "见过两位公子。"林宇拱手行礼,心中却已开始思考如何与这些未来的重要人物建立良好关系。

    陈群回礼道:"早就听闻曹公子博学多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辛评也点头附和:"是啊,曹公子之名,在我们这些世家公子中可是如雷贯耳。"

    林宇微微一笑:"两位过奖了。比起各位,在下不过是井底之蛙,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曹嵩见几位年轻人相谈甚欢,提议道:"既然来了,不如一起用午膳如何?"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袁绍笑着答道。

    袁术却微微挑眉:"听闻曹公子不仅学问好,诗才也是一绝,不知可否让我等先饱餐一顿诗词佳作?"

    林宇立刻明白,袁术这是在考校自己。在这个时代,能否吟诗作赋是衡量一个人才华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世家公子间的交往中。

    一行人来到大厅,宾主落座。在用膳前,袁术再次开口:"听闻曹公子文才出众,不知可否即兴吟诗一首,让我等开开眼界?"

    林宇知道,这是一场考验。

    "既然袁公子盛情相邀,在下自当献丑。"林宇沉思片刻,随即吟道:

    "青山遥相望,白云悠悠去。

    英才聚一堂,胸中皆壮志。

    乱世将来临,何人能担当?

    但愿同舟人,共济天下安。"

    诗毕,厅中一片寂静。片刻后,陈群率先拍手赞叹:"好诗!意境开阔,寓意深远,实在是难得的佳作!"

    辛评也连连点头:"曹公子此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尤其'乱世将来临,何人能担当'二句,深得我心!"

    袁绍也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欣赏之色:"曹公子此诗意境深远,直指人心,实是佳作。"

    袁术虽然表面上也在赞叹,但眼中却闪过一丝疑惑,似乎对林宇的才华感到意外和困惑。

    韦贤抚须微笑:"曹公子不仅学问扎实,诗才也如此出众,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啊!"

    曹嵩和夏侯庄对视一眼,眼中都流露出欣慰和骄傲的神色。他们没想到,林宇竟能在袁氏兄弟的刁难下从容应对,还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赏。

    午膳过后,袁绍提议道:"不如我们出去走走如何?正好领略一下曹府的园林之美。"

    曹嵩欣然同意,于是年轻人们在林宇的带领下,来到了府中的后花园。曹嵩、夏侯庄和韦贤则留在厅中继续交谈。

    一行人在花园中漫步,袁绍突然低声问道:"曹公子,你对当今朝政有何见解?"

    林宇警觉起来。这个问题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在这个宦官与外戚党争激烈的时代,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政治漩涡。袁家作为外戚一方的重要势力,袁绍此问显然别有用心。

    "在下年幼无知,对朝政了解有限,不敢妄言。"林宇谨慎地回答,同时观察着袁绍和袁术的反应。

    袁术似乎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追问道:"听闻令尊曹司空在朝中颇有建树,想必曹公子也有所耳闻吧?"

    陈群见状,轻轻咳嗽一声,似乎是在提醒两位袁氏公子不要太过急切。

    林宇心中盘算着如何回答才能既不得罪袁家,又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他决定用一种既显才智又不失稳妥的方式回应。

    "家父常教导我:'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读书人,我自然关心国家大事。"林宇顿了顿,继续道,"但我也明白,治国如棋,每一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天下形势复杂,各方势力相互制衡,一个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我认为明智之举是先观察局势,了解各方立场,待时机成熟再有所作为。"

    这番话既表明了林宇对时局的关注,又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表态,同时也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

    袁绍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随即又带着试探问道:"曹公子所言极是。不过,我听闻最近太平道在民间蠢蠢欲动,不知曹公子对此有何看法?"

    林宇心中一凛。黄巾起义即将爆发,袁绍此问显然是想试探曹家对此的态度。这是一个展示自己远见卓识的机会,但也需谨慎行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太平道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在民间广收信徒,确实值得警惕。"林宇沉思片刻,答道,"从表面看,这不过是一群方士的异端邪说。但细想之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如此多的信徒,恐怕与民生艰难、官府压迫有关。如果朝廷不早做防范,恐怕会酿成大祸。"

    陈群听完,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赞叹道:"曹公子见解独到!确实,太平道的兴起绝非偶然,而是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若朝廷不正视这一点,只靠武力镇压,恐难根除祸患。"

    辛评也点头附和:"曹公子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实在令人敬佩。"

    袁绍似乎也被林宇的回答所折服,原本的试探之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真诚的交流:"曹公子之见与舍叔不谋而合。他近日也在朝中多次提醒要警惕太平道的活动,可惜..."

    林宇敏锐地捕捉到袁绍话中的暗示——袁家长辈的建议显然没有得到朝廷足够的重视。这也符合历史记载,东汉朝廷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前,都没有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

    "朝廷或许有自己的考量。"林宇委婉地说,避免直接批评朝政,"不过,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要好。如今太平道势力日盛,若能早做准备,或许能避免更大的动荡。"

    "说得好!"袁绍赞叹道,眼中流露出欣赏之色,"曹公子不仅有才学,更有见识,难怪令尊如此看重。"

    袁术虽没有直接表态,但眼中的轻蔑之色已减轻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丝若有所思的神情。

    陈群和辛评也纷纷表示赞同,显然对林宇的印象大为改观。

    谈话间,几人已经走完了花园一圈,回到了大厅。曹嵩见他们回来,笑着问道:"几位公子谈得如何?可还愉快?"

    袁绍恭敬地回答:"多谢曹伯父款待。与曹公子交谈甚欢,受益良多。"

    "是啊,曹公子才思敏捷,见解独到,与他交谈,如沐春风。"陈群也附和道。

    曹嵩闻言,满脸欣慰:"孟德能得诸位赏识,是他的福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近来更是勤奋非常,为父也很是欣慰。"

    袁绍听了,微微一笑:"曹伯父不必过谦。曹公子的才华,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必是天资聪颖,加之良好的家教。日后若有机会,还望能让曹公子多与我等往来,共同切磋。"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曹嵩连连点头,显然对袁绍的提议十分满意。

    时间不早,袁氏兄弟一行人起身告辞。临行前,袁绍特意邀请林宇有空去袁府做客,袁术虽面露傲色,但也没有反对。

    送走客人后,曹嵩喜形于色:"孟德,你今天表现得很好!能得袁家兄弟如此赏识,对我们家族大有裨益。"

    "是啊,孟德确实出色。"夏侯庄也赞许地点点头,"不仅在学问上表现出众,在为人处世上也颇有分寸。这次与袁绍的交谈,看似闲聊,实则暗藏机锋,你都应对得当,不愧是我夏侯家的外甥!"

    韦贤也抚须微笑:"曹公子天资聪颖,学问扎实,诗才出众,更难得的是有远见卓识,实乃难得的奇才!老夫在太学见过不少贵族子弟,像曹公子这般全面的人才实属罕见。"

    林宇谦虚地答道:"多谢父亲、舅舅和韦先生的夸奖。孩儿不过是略有所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日后定当更加努力,不辜负诸位的期望。"

    曹嵩满意地点点头,但随即又有些困惑地问道:"孟德,你最近变化很大,不仅学问进步神速,为人处世也愈发稳重。这是何故?"

    林宇早有准备,答道:"父亲,前些日子我因受惊晕倒后,突然意识到人生无常,天下大势瞬息万变。我想,与其庸庸碌碌度日,不如勤奋学习,提升自己,将来才能有所作为。况且,听父亲常说,天下局势不稳,乱世将至,我曹家子弟更应该有所担当。"

    曹嵩听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欣慰,又有担忧:"你能有这样的觉悟,为父很是欣慰。不过,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毕竟年纪尚小,循序渐进最为重要。"

    "孩儿明白。"林宇恭敬地答道。

    夏侯庄此时插话道:"司空兄,孟德天资聪颖,又有远大志向,不如让他接受更系统的教育如何?我听闻太学近来招收新学子,以孟德的才学,定能榜上有名。"

    韦贤也点头赞同:"夏侯将军言之有理。曹公子的才华不应埋没,若能进入太学深造,必能更上一层楼。若司空同意,老夫愿意担保推荐。"

    曹嵩沉思片刻,点头道:"二位的建议很好。太学确实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孟德若能入学,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不过,进太学需要严格的考核,孟德还需好好准备。"

    "父亲放心,孩儿定当全力以赴。"林宇坚定地说道。

    晚些时候,当所有人都散去,林宇独自一人在房间中整理今天的收获。这一天,他不仅在韦贤的考校中展现了超越同龄人的才智,还在袁绍的试探中表现出过人的政治敏锐度,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未来可能成为重要盟友的陈群和辛评。

    但林宇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黄巾起义的临近,东汉帝国即将进入一个动荡的时代。他必须加速自己的成长,积累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才能在这个大时代中脱颖而出,实现改变历史的宏伟目标。

    "太学..."林宇轻声自语,"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太学作为东汉王朝的最高学府,不仅有最好的教育资源,更是名士荟萃之地,对于扩展人脉、了解时局都大有帮助。如果能进入太学学习,无疑会为他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宇又想起了今天与袁绍的交谈。袁绍虽年仅十二岁,但显然带着某种政治任务而来。通过交谈,林宇已经初步了解了袁家对当前局势的态度和立场。这对他未来的政治决策无疑是有益的。

    至于陈群和辛评,两人虽然年轻,但已展现出不凡的才华和见识。尤其是陈群,未来将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谋士,设计九品中正制,对魏国的治理有着重要贡献。能够提前结识这样的人才,对林宇来说是一个意外收获。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林宇低声念叨着这句历史上曹操的名言,感到一股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需要更加勤奋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准备迎接太学的考核,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时局的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黄巾起义做好准备。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乱世将至,英雄当立。"林宇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林宇,将以曹操的身份,在这个大时代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夜深了,林宇熄灭了油灯,在思考中渐渐进入梦乡。梦中,他看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看到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崛起与陨落,看到了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浪花...

    而这一切,都将在不远的将来真实上演。

手机上阅读

请扫二维码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