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刚毕业,你就肩扛麦穗了?

军校刚毕业,你就肩扛麦穗了?

一顿旋八顿 著
  • 类别:都市 状态:连载中 主角:谭建林刘兴邦 更新时间:2025-05-20 11:42

一顿旋八顿以细腻的笔触创作了一部充满惊喜的都市生活小说《军校刚毕业,你就肩扛麦穗了?》,主角谭建林刘兴邦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本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叙事手法给读者带来了难忘的阅读体验。办公室里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只有胡向粗重的呼吸声和吴志抽烟的嘶嘶声。转型,意味着要学习新的战术思想,研究新的……。

最新章节(第1章)

全部目录
  • 而此刻的谭建林,已经完全沉浸在了系统赋予他的知识海洋中。

    他不仅仅是在“写”报告,更是在“构建”一支全新的、强大的、令人生畏的蓝军!

    系统提供的《大纲》极其详尽,不仅有理论,更有无数贴近实战的案例和推演。

    这让谭建林对蓝军的理解,迅速超越了“模仿对手”的表面层次,开始深入思考一个更核心的问题:

    如何让这支蓝军,不仅仅是“像”对手,更能真正成为磨砺“红军”部队的“磨刀石”?

    如何让它具备持续的战斗力,甚至是在特定条件下,能够真正“战胜”红军,给他们带来刻骨铭心的失败体验?

    换句话说,如何保证这支蓝军,也能拥有“不败”的基因?

    仅仅是模仿,是不足以“不败”的。

    蓝军也需要自己的“致胜之道”!

    想到这里,谭建林停下笔,目光锐利地盯着眼前的白纸。

    大脑在系统知识的加持下飞速运转。

    片刻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在报告的核心理念部分,郑重地写下了五点:

    一、知己知彼,动态演进:蓝军指挥官必须成为最了解“红军”的人,深入研究其战术思想、指挥习惯、装备性能及弱点,并根据“红军”的进步,不断调整蓝军的战术和模拟对象,始终保持“领先半步”的对抗优势。

    二、C4ISR与电子对抗一体化:建立强大的战场态势感知和信息压制能力,将通信、侦察、情报、监视与电子战、网络战力量深度融合,模拟对手在信息域的非对称优势,瘫痪或误导“红军”指挥体系。

    三、“形神兼备”的深度模拟:不仅模拟对手的编制、装备、战术,更要模拟其作战文化、指挥官思维模式、战场决策速度,甚至是非理性行为,迫使“红军”跳出固有思维定式。

    四、以败求胜的训练哲学:蓝军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红军”实战能力,必须敢于设置险局、难局,甚至不惜代价制造“红军”的失败,通过复盘检讨,让“红军”在失败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

    五、灵活高效的指挥与保障:建立扁平化、模块化的指挥结构,赋予基层指挥员更大的自**,以适应“混合威胁”下快速多变的战场环境。同时,建立独立的、高效率的后勤和技术保障体系,确保蓝军能够持续高强度对抗。

    写完这五点,谭建林仔细看了一遍。

    这五点,不仅仅是针对武装侦察连,更是他对整个专业化蓝军建设核心思路的提炼!

    有了这五点作为灵魂,再加上系统提供的具体方案框架,这份报告,绝对能让旅领导眼前一亮!

    谭建林的嘴角终于忍不住上扬。

    谭建林写完报告核心的五点构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胸中的郁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自信。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排房。

    士兵们依旧各自忙碌,但不少人的目光,若有若无地飘向他这边。

    特别是那个一班长熊力,此刻正被两个年轻士兵围着,不知道在低声交流着什么。

    那两个士兵对着熊力,脸上带着明显的敬畏和讨好。

    熊力则是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偶尔点点头,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感。

    谭建林注意到,即便是那个沉稳的老兵赵毅,看向熊力的眼神里,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认同。

    看来这个熊力,在连队里威望不低啊。

    相比他们对于自己的不屑和轻视,谭建林嘴巴上没有说,但是内心还是产生了一丝巨大的落差。

    似乎是察觉到了谭建林的目光,一直留意着这边的赵毅,放下了手中的擦枪布,走了过来。

    他在谭建林身边的小马扎上坐下,压低了声音说道:“排长,看出来了?”

    谭建林点了点头,没有掩饰自己的好奇:“熊班长好像很有威信?”

    赵毅黝黑的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笑容,既有佩服,也有些许无奈。

    “熊力这小子,别看他有时候憨憨的,训练起来是真不要命。”

    “去年集团军组织的侦察兵大比武,武装五公里越野,那帮牲口跑得跟飞似的。”

    赵毅比划了一下。

    “最后就差那么一点点,熊力拿了第二。”

    “就因为这个,他荣立了三等功。”

    赵毅的语气很平淡,像是在说一件寻常事。

    但谭建林听得出来,这其中的分量。

    全军侦察兵大比武!

    武装五公里第二名!

    三等功!

    这每一个词,都代表着实打实的荣誉和汗水,是士兵在和平年代能获得的最高认可之一。

    难怪熊力能在一群骄兵悍将中树立起威信。

    谭建林的心头,涌起一股真切的羡慕。

    那种纯粹依靠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拼出来的成就,对于任何一个热血男儿,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尤其是对于现在体能还只是军校毕业水平的他来说。

    不过,羡慕归羡慕,谭建林很快调整好了心态。

    路径不同。

    熊力走的是精兵之路,依靠的是过硬的单兵素质。

    而自己,走的是指挥官的路,未来是要带领一支部队走向胜利。

    身体素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头脑,是战略眼光,是组织能力。

    他看了一眼桌上那份刚刚有了雏形的报告。

    这,就是现阶段属于他的“战场”。

    只要这份报告能得到认可,获得旅首长的青睐,那他的起点,将远超一般的排长。

    他对着赵毅点了点头,表示感谢,然后重新将注意力投入到报告的完善工作中。

    赵毅看着谭建林眼中重新燃起的专注,微微有些意外。

    这个新排长,心态倒是调整得挺快。

    没有因为熊力的成就而感到气馁,反而像是被激发了斗志?

    有点意思。

    赵毅不再打扰,起身回到了自己的床铺,继续保养他的武器。

    但他的眼角余光,却时不时地瞟向那个角落里奋笔疾书的身影。

    ……

    接下来的一天,谭建林几乎是铆在了排房里。

    除了必要的**、点名、吃饭,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份转型报告的撰写和完善中。

    系统提供的《专业化蓝军建设与实战运用大纲》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里面不仅有理论框架,更有无数详实的案例、数据和推演模型。

    谭建林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些知识。

    他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份报告,更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学习和思考。

    他将大纲中的理论,与武装侦察连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连队的编制、人员构成、现有装备、训练水平……

    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斟酌。

    如何组建模拟“混合威胁”的小分队?

    是抽调现有骨干,还是申请补充专业人才?

    电子对抗和网络侦察能力,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来?

    但谭建林却乐在其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

    他太清楚这份报告的重要性了。

    往小了说,这关系到他在连队的立足,关系到能否得到连长指导员的信任,能否让那些老兵真正高看他一眼。

    往大了说,如果这份报告真的足够出色,能够打动旅领导,甚至被采纳……

    那不仅仅是完成系统任务那么简单!

    按照部队的惯例,这种级别的重大方案如果被采纳,作为主要贡献者,记个三等功是很有可能的!

    三等功!

    再加上系统任务完成后的奖励:淬体液(初级)!

    谭建林的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

    体能!

    这正是他目前最迫切需要提升的东西!

    作为一名武装侦察连的排长,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跑不过老兵,打不过班长,那怎么能行?

    就算脑子再好用,没有过硬的体能支撑,在侦察连这种地方,腰杆子就挺不直!

    他不止一次,在排房的窗边,看到外面训练场上龙腾虎跃的士兵们。

    熊力带着一班的兵,在障碍场上健步如飞,吼声震天。

    其他班的士兵,也在进行着残酷的体能和技能训练。

    汗水浸透了迷彩服,泥浆裹满了作战靴,但每一个人的眼神里,都闪烁着野性的光芒。

    那是属于侦察兵的骄傲和血性!

    每当看到这一幕,谭建林的心中就充满了渴望。

    他渴望拥有那样的力量,那样的速度,那样的耐力!

    他渴望能够和他们并肩,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在未来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

    只要写好这份报告!

    只要完成系统的任务!

    他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淬体液,就能迈出强化自身的第一步!

    想到这里,谭建林仿佛打了鸡血一般,更加投入地埋首于报告之中。

    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留下一行行清晰而有力的字迹。

    灯光下,他年轻的脸庞因为专注而显得格外认真,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

    夜,已经很深了。

    A集团军319合成旅的指挥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顶层的作战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旅长吴学军,这位以铁腕和雷厉风行著称的指挥官,此刻却显得有些疲惫。

    他眼窝深陷,布满了血丝,手指间夹着的烟已经快要燃尽。

    在他对面,政委陈厉川的眉头也紧紧锁着,面前的茶杯已经空了好几次。

    参谋长沈苍野,正对着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手里拿着一支激光笔,指指点点,但最终还是无奈地放了下来。

    气氛,有些凝重,甚至可以说是压抑。

    “还是没有头绪啊……”

    吴学军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声音带着一丝沙哑。

    “这个‘混合威胁’的专业化蓝军,到底该怎么搞?”

    “上级的要求很明确,要能模拟强敌,要能逼真对抗,要能真正锤炼我们自己的部队。”

    “可具体到我们旅,怎么落地?”

    陈厉川叹了口气,接过话头:“是啊,这不仅仅是换身衣服、换个番号那么简单。”

    “要模拟对手的作战思想、指挥体系、战术特点……这需要一套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更别说还要体现‘混合’,什么非对称打击、网络攻击、舆论心理战……这些我们自己都还在摸索,怎么去模拟?”

    沈苍野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杯凉掉的浓茶,一口灌下。

    “我让参谋部的人,把能找到的资料都翻遍了,也参考了一些兄弟单位和外军的经验。”

    “但要么是太宏观,要么是不符合我们旅的实际情况。”

    “照搬肯定不行,我们得走出自己的路子。”

    “可这条路,到底在哪?”

    三位旅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员。

    吴学军将烟头狠狠地摁灭在烟灰缸里。

    “不能再这样纸上谈兵了。”

    “明天,就是各单位提交初步方案的日子。”

    他看向政委和参谋长,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我倒要看看,下面这些营长、连长,特别是那些刚分来的年轻军官,能不能给我们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陈厉川点了点头:“嗯,集思广益吧。压力层层传导下去,也许能碰撞出一些火花。”

    沈苍野也表示同意:“希望下面能给我们带来点惊喜。尤其是那个新情况处置中表现不错的武装侦察连,他们是搞侦察的,思路应该更活泛一些,我倒是挺好奇那个谭建林给的东西了。。”

    吴学军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沉睡的营区。

    “明天下午,听汇报。”

    “如果还没有像样的东西出来……”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语气中的沉重,让会议室里的空气更加压抑。

    陈厉川和沈苍野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忧虑。

    “行了,不早了,都回去休息吧。”吴学军摆了摆手,语气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

    “养足精神,明天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是!”

    陈厉川和沈苍野起身敬礼,然后离开了会议室。

    吴学军独自在窗边站了许久,直到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才转身离开了这间弥漫着烟味和焦虑的房间。

手机上阅读

请扫二维码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