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心事录

年少心事录

紫苏木鱼 著
  • 类别:短篇 状态:已完结 主角:袁熙林深苏眠 更新时间:2025-09-10 22:40

年少心事录这是目前看的最好看的一本小说了,剧情非常的新颖,没有那么千篇一律,非常好看。精彩内容推荐:学校的时光满是欢闹。课间十分钟,我和小伙伴们像刚出笼的小鸟,飞奔出教室。我们在走廊上……

最新章节(年少心事录第3章)

全部目录
  • “你说,衢州的风,会不会带着千年的故事?”出发前一晚,好友阿泽趴在窗台,望着城市灯火,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彼时我正往背包里塞相机,闻言笑他文艺病犯了,却没料到,这场衢州之行,真成了我们青春里一场与历史、与自我对话的奇妙旅程。

    清晨的孔氏南宗家庙,飘着若有似无的檀香味。青石板路映着我们的影子,一步步走进历史。阿泽举着手机查资料,念得磕磕绊绊:“南宗孔庙啊,当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带着孔子夫妇楷木像……”我笑着打断他,拽他往大成殿走。

    殿内庄严肃穆,孔子像端坐在中央,目光似能穿越时空。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恍惚间,我好像看见千年前的书生们,身着长袍,捧着书卷,在这方天地里诵读经典。阿泽突然不说话了,我转头看他,发现他盯着殿内的楹联发呆,“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八个字让他平日里跳脱的眼神,多了几分沉静。

    出了家庙,踱步到衢州孔庙对面的书院。老式的建筑,木质的回廊,青苔在墙角悄悄蔓延。我们选了临窗的位置坐下,点上一壶龙顶茶。茶汤清亮,抿一口,先是微苦,而后回甘,像极了青春里那些说不出滋味的瞬间。阿泽从包里掏出本子,开始写写画画,我凑过去看,是他画的孔庙飞檐,线条青涩,却满是认真。“原来历史不是书本里冰冷的字,是能闻到、能触摸到的温度。”他轻声说,我笑着点头,心里也泛起涟漪,原来我们追寻的衢州,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能让心沉淀的力量。

    午后的水亭门老街,是另一番热闹景象。青砖墙、石板路,老字号的店铺挨着开,叫卖声、谈笑声,织成一张温暖的网。我们在人群里挤挤撞撞,像两个寻找宝藏的孩子。

    一家旧书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推门进去,霉味混着墨香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满了旧书,有的封面都脱了胶。阿泽在角落发现一本破旧的《衢州史话》,翻着翻着突然笑起来,“你看,这里说以前衢州人爱吃烤饼,为了抢第一炉,能在饼炉边守一晚上。”我被他逗得不行,转头却看见老板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喝茶,阳光透过dusty的玻璃,给他镀了层金色的边,那画面,像一幅旧时光的油画。

    出了书店,街角的烤饼摊早已排起长队。阿泽拉着我去凑数,炉火旺旺的,烤饼师傅手法娴熟,面团在他手里几经翻转,就成了圆圆的饼坯,往炉里一贴,不一会儿,香气就冒出来。终于拿到烤饼,咬一口,酥脆的外皮,喷香的内馅,烫得我们直哈气,却舍不得放下。“这才是衢州该有的味道!”阿泽含糊不清地说,油渍沾在嘴角,我笑着帮他擦掉,那一刻,觉得青春就该是这样,莽撞又热烈,平凡又珍贵。

    傍晚,我们坐车往江郎山去。车窗外,山峦渐次后退,夕阳把天空染成橙红色,像打翻的颜料盘。到了山脚下,选了处开阔地扎营。阿泽忙着搭帐篷,我则收集枯枝,准备生火。

    夜幕降临,江郎山的轮廓在星空下愈发清晰,三座石峰直插云霄,像是天地间的巨人。我们围坐在篝火旁,火苗跳跃,映着彼此的脸。阿泽突然说起小时候的事,说他总被父母念叨不够优秀,说他也迷茫未来该往哪走。我听着,想起自己那些被学业、被未知压得喘不过气的日子,原来我们都一样,在青春的路上,怀揣着不安与期待。

    “你说,江郎山这么多年,一直站在这,看着世间变迁,会不会也有孤独?”阿泽望着山峰,声音轻轻的。我想了想,说:“可它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故事呀,就像我们现在,在这讲着自己的烦恼,它听着,就成了时光的一部分。我们的青春,不也是这样吗?会迷茫,会孤独,但也在经历中慢慢找到自己。”阿泽没说话,火光映着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后来,我们对着星空唱歌,跑调的旋律在山谷里回荡,却成了那晚最动人的乐章。

    离开衢州那天,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我们背着包,走过熟悉的街道,南孔庙的飞檐、水亭门的老店、江郎山的星空,都成了记忆里的拼图。阿泽把那本《衢州史话》塞给我,说:“留着吧,下次再一起找故事。”

    在返程的车上,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我望着窗外后退的风景,突然明白,衢州之行,是一场青春的修行。我们在历史里触摸温度,在烟火中品尝滋味,在星空下直面内心。那些或迷茫、或坚定、或欢笑的瞬间,就像衢州的风,带着千年的故事,也带着我们青春的答案,往后的日子,无论遇到什么,想起这一路的风景,想起那个在孔庙沉思、在老街欢笑、在江郎山倾诉的自己,便有了前行的勇气。因为青春的奇妙,本就在于不断出发,不断遇见,不断成长,而衢州,是这场遇见里最珍贵的注脚。

手机上阅读

请扫二维码

同类推荐